2023年8月高教舆情热点回顾

一、科研经费转化率引争议

全网热度:☆☆☆☆☆(讨论量10+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厅长罗海山在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作了《关于2022年度自治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中披露一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

1.媒体报道摘录        

中国青年报:获得上亿元科研经费投入,实现的成果转化却寥寥,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错愕。

界面新闻:这暴露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科研的导向,以及对科研评价存在严重问题。必须摆脱论文导向,面向市场,进行应用型研究,同时,要通过科研,促进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网民评论摘录        

@十二zzzzzz先:科研是个长期投入,但是有些尸位素餐的也要干掉

@排列整齐的蚂蚁:有些科研转化了,不实用,全是副作用,然后又偷偷拆下来,欺骗国家,更搞笑

@乐乐小镜子:当所有科研投入都按转化率计算,可能就没有经费了,毕竟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请给科研多点空间,增加资金科学监管

@01山大王:科研本来就是个无底洞,砸钱砸人砸运气,那么好搞都不用考研考博了,本科直接上。一卷胶布都一二百,一个多亿一个学校摊下去,不多

3.舆情简析

科研经费“高投低产”的话题讨论由来已久,此次“广西2022年度审计报告提及区管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0’”再次引发网民围观。多数网民质疑高校科研经费实际使用情况,是否存在“科研腐败、学术造假”等问题;少数网民则表示科研本就是需要投入的,不能以实际转化率来衡量。

该事件引发广泛讨论与质疑的背后,反映的是公众对高校科研科学发展期待。高校想要改善科研转化的现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正如《经济日报》所言,科研工作、科研管理都需要与时俱进。无论是分类、放权,还是开源、节流,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都需要长期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高校应不断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透明度。


二、全国多所高校领导被查

全网热度:☆☆☆☆(讨论量5+

724日,广西一高校原院长、副院长双双被决定逮捕

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广西财经学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席鸿建,广西财经学院原党委常委、副院长廖文龙,双双因涉嫌受贿被决定逮捕。

86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广被查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广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826辽宁省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董亲学接受调查

据辽宁省纪委监委消息,沈阳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董亲学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审查调查。

831广东开放大学原纪委书记李卫红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广东开放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卫红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1.媒体报道摘录        

中国新闻周刊:要加大对“一把手”的监督力度,尤其是要建构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监督制度体系。高校腐败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针对高校腐败的特点和原因,多管齐下、综合施治,重点是做好制度、监督、教育三方面的工作。

2.网民评论摘录        

@学习方法论:事实上,近年来高校爆发的腐败案触目惊心,大学愈来愈不像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地方,更像是一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贪污腐化、血雨腥风的江湖帮会。许多大学表面上一片繁荣,实际上却是在沿着沉沦的轨迹快速堕落。

@高分子科学前沿:个别身居高校领导位置的干部顶风作案、肆意妄为,换来的必然是纪检监察部门的“零容忍”。

3.舆情简析            

暑假以来,高校领导班子作风腐败问题、反腐势力强劲;此外,高校师德师风也备受关注。其中,宁夏大学教师马某某违规获取津贴问题,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张某不雅行为问题。

面对教育系统的不良风气,高校应加强党风建设,完善监督审查制度,推动高校权力事项的公开力度,保证校园的纯洁性。同时,也应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坚持对师德违规“零容忍”,严惩师德违规行为。


三、开学通知书出现错别字

全网热度:☆☆☆☆(讨论量3+

1.广东中医药大学

87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广州中医药大学录取通知书照片称,录取通知书上出现错别字,把“报到”错写成了“报道”。83日,该校招生办向新生及家长发表道歉信。

2.安徽巢湖学院

近日,安徽巢湖学院2023级部分新生录取通知书上的报到时间“96日”错误印刷为“96月”。86日,巢湖学院官网就“录取通知书出现错字”发布致歉声明。

1.媒体评论摘录        

中国科学报:一张录取通知书上仅有短短百十余字,学校如果能够认真校对几次,做到不出错并不难,难的是真正把学生的事当事,把学生作为大学的“根本”。

新京报:相关学校应从正视这一份出错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以更细致的管理、更严谨的作风,与学生作良性互动,尽力修复这一份糟糕的见面礼带来的遗憾。

2.网民评论摘录        

@亮程学长:大学录取通知书出现这样的失误,属于严重的教育事故了,这一个错别字就反映出很多问题

@我是琪女子:搞学术的地方到这种低级错误?

@廖小利:稍有点语文基础的人都知道,这两个字虽然发音一样,但是两者的意思是不能等同的。不知道这个录取通知书是谁起草的,有没有高中毕业的语文水平?审核的人是否也一样?

3.舆情简析

近期,高校录取通知书出现错别字引发网络热议,广州中医药大学录取通知书把“报到”错写成“报道”,“巢湖学院”通知书将报到时间“96日”错写成“96月”,类似舆情事件频繁出现。开学在即,校方应严格审核开学迎新相关宣传材料,谨防出现错字、错图问题。同时也应提早规划迎新流程,做好家长送学、宿舍分配、物品领用等工作流程梳理,确保迎新工作顺利开展。


四、部分高校宣布研究生学制延长

全网热度:☆☆☆(讨论量1+

1.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发布通知,明确从2024年起,博士生学制统一改为四年,可申请提前毕业,但原则上不少于三年。而该校2023年招生章程中称,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生的学制为三年,全日制定向博士为四年。

2.陕西理工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发布的《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全日制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制由2年改为3年。至此,该校硕士研究生所有学科专业(全日制及非全日制)学制均为3年。

1.媒体评论摘录      

中国科学报:延长学制不是“一刀切”,也不是只增加学习年限,而是要在培养方案、培养要求、评价考核等多个方面作出调整,使其能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满足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

南周快评:高校延长学制的目的理应是保证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而不应沦为“多收一年学费”甚至是“延缓一年就业”。毕竟,为了提升飞机性能、更好地起飞,加长跑道是合理的;为了短期利益,不惜让飞机延迟起飞,或在空中盘旋不走、虚耗燃料,则是不合理的。

2.网民评论摘录      

@金融玫瑰:其实如果不做学术的话,大学本科或高中的教育足够职场用了,街道和机关做表卡流程办事的小科员需要博士硕士吗?真的是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了,要么新上山下乡,要么就坐大学监,反正纳税人和父母买单

@woshiyikeli:考虑到年纪 女性研究生如果4年正常毕业26 就业市场进一步不友好

@于晏你变了:延长学制其实根本不是为教育,为学生考虑,大多数硕士专业两年已经完全够了,延长学制就是学校为了保人数保学费收入的手段

3.舆情简析          

由于学制关系到读研期间的生活成本、职业规划、求职和深造等问题,多所高校宣布延长研究生学制,引发学生群体关注。针对高校延长学制一事,有学生表示,不仅可以增加做研究的时间,最主要也能对就业产生缓流作用。但也有部分学生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延长学制,会大幅增加时间和投入成本,还会产生“年龄焦虑”。

对于高校而言,延长研究生学制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要求,不能简单以“时间”取代“质量”。高校应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培养计划。湖南省内某高校专家指出,学制长短变化,其培养方案也需要做出改变,要结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去做个性化选择设置,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更有效地培养出高质量人才才是重中之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