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高教舆情热点
发布日期:2025-02-19
微博关注热点
【#火车站现专盯大学生的假表抵押骗局#】
#男子假求助真诈骗连骗多名大学生#近日,大学生小黄到长沙站派出所报警,称其在出站口被一名男子搭讪。对方自称“手机钱包遗失”,需借钱应急,并主动摘下“名牌手表”抵押。小黄出于同情心理,借出500元现金。当天下午,长沙站派出所又接到另一名陈姓大学生报案称,他也以相同方式被诈骗了500元。受害人小陈:“他想借钱回酒店,先把手表抵押给我,大概六点到达目的地后会联系我把钱还给我。我当时看他很急,出于同情心,就把钱借给他了,也没有拿他的手表,但是后来他一直没有联系我,我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地铁上的返校大学生#
【#大学生谎称监督学习隔空猥亵多人##警惕隐秘黑手伸向未成年人#】
打着“监督学习”的幌子,隔空猥亵多名未成年人,近日,北京门头沟区人民检察院公布的一起隔空猥亵案件,引发关注。大三学生周某通过某APP平台以监督学习等名义结识未成年人,诱骗、威胁其发送裸照和视频,聊天内容触目惊心。最终,法院以犯猥亵儿童罪判处周某有期徒刑五年。 把作恶的手伸向未成年人,伤害了孩子,也自毁了前程。随着未成年人“触网”年龄越来越小,近些年,隔空猥亵案件频发。这类案件具有极高的隐蔽性,隐藏在屏幕背后的作案者,可能是伪装成同性别的“姐姐”,或是挖掘童星的“经纪人”、温柔体贴的“男朋友”、爱好相同的“游戏好友”。但无论角色如何,“虚拟犯罪”的性质是恶劣的,带来的实际伤害是真实的,在长期的言语侮辱和威胁之下,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和心理健康都遭受着严重侵害。 坚决斩断隔空猥亵的“黑手”,是一道难解又必须解的法律问题、社会问题。2023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司法解释明确,胁迫、诱骗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视频聊天或者发送视频、照片等方式,暴露身体隐私部位或者实施淫秽行为,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的,以强制猥亵罪或者猥亵儿童罪定罪处罚。当然,治理隔空猥亵未成年人犯罪,除依法严惩之外,全社会也必须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运用科技手段完善不良信息鉴别、拦截、反馈机制,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强化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警示职责,及时关注孩子心理动态,多方努力给予未成年人保护和力量,让他们能够意识到危险,也敢于站出来保护自己。(文字:刘丹)
【#大学生应聘惊讶时薪低被指边角料#】
#书亦烧仙草回应称应聘大学生边角料# 2月17日,一名重庆大学生在求职平台应聘书亦烧仙草服务员时,在得知时薪8元后,用重庆方言“牙刷”表示惊讶,招聘者回应称其为“边角料”,引发关注。当事人称应聘的书亦烧仙草门店位于永川区中央大街,他的诉求是对方公开道歉。18日,书亦烧仙草总部客服表示,涉事门店已暂停营业,此事正在调查处理中。(记者:贺俊怡 制作:王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