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补足舆论工作能力

当前涉网舆论工作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国企单位之间的能力差距将越来越大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涉网舆论工作部门,主要是特指在网络舆情研判、网络舆情处置、网络宣传引导、网络谣言治理等系列网络舆论导控工作过程中具有较高专业性的工作部门,比如宣传、网信、公安等承担较大工作职责的部门。

这里面之所以要把这些涉网舆论工作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国企单位区分开,主要是因为在当前各地普遍重视网络舆情的大背景下,部门与部门之间常常会产生一种难以避免的“部门博弈,即一旦发生突发舆情,这些触网不深、懂网不够、用网不强的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往往会以“不专业”“非本部门职责”等理由,将官方回应、科普引导这些原本应该由自己出面的那部分工作职责有意识地甩给宣传、网信、公安这些“涉网”属性较重的部门,导致原本通过涉事主体部门第一时间作出公开回应,完全可以平息负面风波的小舆情、小事情,在不断开会、不断推诿的工作“内耗中一点点地被拖大拖炸。

更为要命的是,这些部门单位平时因为躲网、避网、怕网而产生的“舆情洁癖”还会反过来导致情负面偏离,让原本已经十分紧急的工作局面更加“雪上加霜”。比如,在线下苗头已经出现的情况下, 报着“等一等”“瞒一瞒”“拖一拖”的消极心态,没有第一时间跟宣传、网信、公安等涉网工作部门讲实话,或不讲全部的实话,导致线上舆情发生后,线下情况核查、舆情风险研判、权威通报成稿等一系列处置工作全面“滞后”,导致线上舆论在“首因效应”先入为主的持续影响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而呈现出越来越强的负面印象化,最终造成公信力的大面积折损。这样的情况,我相信圈内的读者朋友们能够感同身受。

这就是我说的“涉网舆论工作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国企单位之间的能力差将越来越大”的原因。

一是对接下来舆情将处于多发高发频发态势的认知差距将影响实际处置工作的效率。与其他领域不同,舆情处置十分注重各涉事主体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工作协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舆情是表象、线下是根本”。但在实际工作中,那些平时对网唯恐避之不及的部门单位,不仅错误地认定宣传、网信、公安才是舆情处置主体,而且还对宣传网信等部门能瞒则瞒、能拖则拖,导致很多舆情的线上反应严重滞后,这就是我所说的“认知差”。这种对舆论形势、发展态势的认知差距,将会在接下来舆情信息传播日益隐蔽、社会心态负面加剧转变、舆情“洁癖”反噬增加、群体争论对抗加速蔓延、舆论工作能力短板凸显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下,而变得越来越“显性”。比如,身处圈内的读者可以留意下重大敏感舆情的部门会商研判会,都会发现一个共性特征:一些原本应该肩负处置主体的涉事部门,都会尽可能地表达宣传网信才是负责主体处置的倾向性意见。这个局面一定要想方设法加以改变,也就是说,要把培养各部门各单位对新形势下的舆论工作思维摆到重要位置,比如定期安排“剧本杀式”应急演练(这块各地也都在搞,但我想说的是要具体部门具体定制,每一个应急演练都不是同质化复制,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灵魂”,这块后续再专门讲)

二是对新形势下舆论处置工作本领越来越大的能力差距将诱使舆情火苗向他们蔓延。从目前已经呈现出的舆情蔓延特征看,我相信有敏锐的读者已经发现了,舆情正在向舆论处置工作本领短板突出的领域和部门蔓延,比如前些天出现的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制造、销售冥币纸钱、纸扎实物等封建迷信殡葬用品事情,这预示着如果一个部门单位处置舆论风波的工作能力短板越明显,突发舆情找上门的风险层级就会越高。这样的局面会必然导致一个结果:越受到舆论压力的这些部门,越寄希望于宣传网信等部门去解决这些“舆论麻烦”,由此便会进入一个“死循环”。这就是我所说的后续随时可能会碰到的另一个深层次现实难题,即事前没有树立应有的舆情风险思维,在舆情发生之后却试图将责任和处置工作转嫁给涉网舆论工作部门

三是复杂舆论环境下的舆论工作本领将越来越成为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能力必需在公众舆论意见表达高度扁平化的当下,来自互联网舆论场域的评价也会变得越来越犀利,而面对越来越挑剔、越来越精细的现实舆论环境,如何通过积极主动的正面回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解惑疏导,是当前所有政府部门及具有公共属性的企事业单位都要具备的一种工作能力,越到基层越明显、越到前端越必需。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否舆情高发领域,都需要补足这块针对互联网舆论的工作能力。

最后还是回到前面一文的结语:面临这样的严峻形势,提前转变工作思路、提前找准工作方向、提前补足能力短板,会显得更为关键而重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