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处置中的“张”与“弛”

龙年大吉。在过去的两周,高校领域整体较为太平,未发生热度较高的舆情事件。恰巧想到了新年假期观赏过的电影《飞驰人生2》,沈腾饰演的角色“张驰”让人印象深刻,本期,我们也聊一聊“张弛”,舆情处置中的“张”与“弛”。

在日常工作中,关注的高校事件比较多,常常会遇到以下场景,某些高校遭遇突发事件拔剑四顾,茫然无措,有器不会用,有力不会出,有招不会放。某些高校深陷舆论漩涡,上来就是一套“组合掌”,出招迫切但毫无章法,悖离舆论导向,一套功夫下来,气喘如牛成效为零,把己方塑造成一个低智的角色。

过于紧张,失了弹性遇到突发事件便方寸大乱,开始“三急”,急于定论、急于处置、急于回应。往往是事件还没查清楚,前因后果都没彻底搞明白,便为事件定性,秉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刻板原则,批评、调解、安抚后结束了事,若是舆论持续发酵,便将拟好的通告丢出,像是随手用纸糊了面盾牌,抵挡舆论之矛。结果显而易见,回应内容往往是前后不一漏洞百出。这是典型的本领恐慌导致的对舆情处置极度不自信,拒绝与舆论沟通交流的表现,本质上是不熟悉传播规律,不了解社会心理,是一种害怕露怯的心态。

过于松弛,错失良机

“不着急,再等等”、“小问题,不管他”、“没有发酵起来,冷处理”、“热度不高,冷处理”、“怕反弹,冷处理”.....在协助处置舆情工作中,与不少学校的老师或领导做过沟通,听到或看到最多的一个词即“冷处理”,慢慢就形成了这么一个局面,“遇事不决,冷处理”。这种极度松弛心理的大行其道,导致的舆情过热爆燃的案例比比皆是。当然,这里的冷处理,非冷静处理的意思,而是对舆论发展适度放任的一种舆情处置手法,可以理解为一系列处置技巧中的一个环节,一个临时应用的手段,不是总览全局的唯一行为指导。但现实情况是不少高校却将之奉为圭臬,甚至有些老师直言“通告会出错,回应会反弹,倒不如直接冷处理,等等再说”。这一等,可能就是数日,舆情热度自行消退后,皆以为事件翻篇。

张弛有度,方是正解

“张”与“弛”并非鱼与熊掌不兼得,我们常说张弛有度,在舆情处置场景中不是二选一的逻辑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是在思想弦绷紧的同时,处置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达到一种自信松弛的状态。通俗来讲,“张”不是处置事件表象上的紧绷不适感,通告的完整度,处置的雷霆手段,回应的诚恳度,都是张的内化表达。同样,“弛”不是表象上的放任不管置之不理,是为舆情处置过程中自信松弛的,游刃有余的感觉。如何在不同的事件中增减砝码,让“张”与“弛”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做到心中有术、手中有器、收放自如值得我们思考。

最后借用电影《让子弹飞》中一幕场景,张麻子一众人伏击上任县长的火车,张麻子对着马车打了几枪,毫无反应,旁人问“没打中?”,张麻子回“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话说不久,白马挣脱缰绳,四散跑开。

出品:金鸽舆情观察室


TOP